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提要
只有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稳就业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要继续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营商环境,为更多市场主体涌现创造条件。只有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才能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我国就业领域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在就业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就业领域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困难,这既包括如何实现充分就业的难题,也包括如何提升就业质量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阶段”,发展依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要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实现各项战略目标非常必要而且关键的因素。值得关注的是,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后,受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压力进一步上升,稳增长、保就业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疫情期间,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扩大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2月开始,外来户籍人口的失业率长期低于本地户籍人口的情况发生了逆转,而且攀升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一大表现。如果把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外出规模缩减与高失业率结合起来,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第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科技部发布的统计测算数据表明,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左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高铁、5G移动通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也进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创新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伴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事实上,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从理论上来说,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既有破坏效应,又有创造效应。但大多数观点都认为,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破坏效应要大于创造效应,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更大。以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无人工厂”将会越来越普及。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我国服务业的生态也将大大改变,“无人驾驶”、“无人商店”等场景也不断涌现,这对服务业就业也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第三,新就业形态对提高就业质量提出了新课题。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灵活就业是新就业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增加收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40%多。不过,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出现,却对传统的劳动关系造成了很大的挑战,由此引发的各类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多,而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灵活就业人员的平均收入要比传统制造业略高,但这是建立在高强度长时间工作的基础上。此外,平台经济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快递业、网约车、直播带货等许多就业岗位的门槛,甚至还出现了“去技能化”倾向。大量的灵活就业者由于素质不高,又缺乏培训,正演变成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体力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劳动关系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存在着不少模糊地带,这也给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带来不小的困难。
第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提高了3.9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上升了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要明显低于就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来说,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短板。我国劳动力仍是以中等教育程度者为主体。特别是数量近3亿的农民工,初高中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超过了70%,整体素质依然偏低。技术工人更是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瓶颈。特别是在制造业一线,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倍以上。延续多年的“招工难”、“用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招技工难”、“技工荒”。即便一些企业开出高薪也招不到人,企业急需的一些高技能人才依然“一人难求”。
第五,青年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从世界各国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要高于总体失业率,不少国家要高出一倍甚至数倍。今年7月份,我国的青年失业率(即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一度逼近20%,达到19.9%,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的约3.7倍。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及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看,青年失业率较高的问题有可能长期存在。
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毫无疑问,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稳就业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要继续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营商环境,为更多市场主体涌现创造条件。只有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才能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二,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大力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将就业纳入宏观政策目标体系首要位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都应围绕就业这个优先目标来进行。在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应科学评估各项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并将就业工作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筑完善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和互补性,简化优化就业政策的执行成本。大力发展就业友好型经济,扶持就业友好型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视对技术替代岗位的评估和测算,努力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重视环境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互协调,努力实现环境改善与就业扩大的双重目标。建立和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就业监测,重视对产业行业风险的分析与预判。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造成的岗位与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这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制度性基础。不断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将政策重心放到帮助就业弱势群体上。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为突破口,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理念,纠正“躺平”“啃老”错误观念,尽快降低青年失业率水平。
第三,高度重视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加快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步伐,减少“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劳动力市场中虽然也缺普工,但更缺技术工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仍未摆脱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束缚,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更多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强化企业培训的主体责任,特别是针对当前出现的“去技能化”倾向,注重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
第四,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高质量的就业,能够给劳动者带来体面和尊严,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目的。建立合理的、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水平相适应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高度重视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全体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明确区分劳动关系的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厘清平台公司和灵活就业人员雇佣双方的责权利,这是保障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的前提和基础。纠正大数据和算法应用过程中的非人性化设置,适当提高劳动者的分成比例,努力实现灵活就业劳动者的体面就业。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和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