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钟超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这对新形势下推动绿色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可供无限索取和掠夺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漫画:张婷婷)
树立绿色理念
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纵观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从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到日本的水俣病,似乎高效率就等于高环境压力、大量生产就必然带来大量废弃物。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已被事实证明资源和环境代价巨大,我们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智慧和战略考量。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其中就蕴含着破解“时代之问”的深刻哲思。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从“两山论”到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些理念创新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要满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没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洁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那所谓的经济繁荣既不可持续,也毫无意义。
事实上,经济与生态并不是此消彼长、彼此相斥,用好生态资源,推动持续发展,这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应有之意。在“两山论”的提出地浙江安吉,原本粗放落后的矿产开发被关停之后,当地因地制宜、借景生财,推动休闲旅游,开发民宿经济,已培育出一大批民宿经济的知名品牌,如今浙江安吉的休闲旅游已蜚声中外,吸引了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游客。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现代化模式才可持续。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内生动力
近年来,从皖浙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到广东东莞华阳湖的生态环境再造;从河北塞罕坝三代造林人接力抚育生态林海,到福建木兰溪创新全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在华夏大地上徐徐拉开,充分彰显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引导激励各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事关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恪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我们才能在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书写美丽中国的崭新篇章。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