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天慧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微信平台应该怎么建?怎样才能保证其与教学的密切结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
2015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并运行“木铎思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信公众平台(以下简称“木铎思享”),在建设理念、建设方法和运营策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基于“木铎思享”的运行经验,探讨思政课融合社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学生指向相统一的建设理念
社交媒体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具备突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交流不畅的问题。思政课微信平台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这一特性,坚持问题导向和学生指向相统一的理念,建设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互动平台。
一方面,平台建设应致力于对学生问题的回应与解决。教学的本质在于对问题的解决。“问题”是引领学生思考的前提,没有准确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把握和解读,教学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忽略对问题的揭示而简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话,学生就无法对理论和知识产生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如此,它关涉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理论认识,学生由此引发的疑问和困惑,需要得到教师及时、准确的回应。微信平台给教师回应学生疑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求教师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平台建设应遵循学生指向,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学生指向是教师教学理念、关注视点的彰显,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预设和整体架构,要求教师将目光投向学生、将视角定位学生、将精力倾注学生,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并以学生的视角反观教学活动。在思政课微信平台的建设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需要满足为基础、以学生的存在和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动力,使学生始终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课程教学和平台运行的全过程。要始终秉承着问题导向和学生指向相统一的建设理念,在创立、建设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以增进师生有效的深层互动为目标,努力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发展难题,让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
二、坚持打造特色栏目和转换话语方式相结合的建设方法
近年来,思政课微信平台的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平台都有自身的特色,引起了学生和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平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运行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平台内容的设定和话语方式无法吸引年轻的学生们。建设高校思政课微信平台需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打造特色栏目,设计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以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设置用于交流课堂笔记和感悟的“微笔记”“微感悟”栏目、用于师生思想碰撞的“微思想”栏目、用于问题回应的“微课堂”栏目,以即时有效的师生互动引起学生兴趣。以“微课堂”为例,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用户留言和后台回复功能,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实时提问,教师课堂实时回应或在课下进行延时回应。同时打造师生线下交流板块,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关注点选定交流主题,学生通过后台报名的方式,与任课老师约定交流时间,采用午餐会、小组讨论会等方式进行深度交流。二是转换话语方式,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的话语方式编辑和制作推送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以教材为基础,用学生喜欢的图文方式解读教材,以用生动形象的“另类”方式解读的思修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材解读中来,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感和思考力。
三、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运营机制
缺乏稳定的团队参与运营,是思政课微信平台普遍面临的困难。要尝试从内容审核、后台操作和运行管理多层面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运营机制,以此解决这一难题。在这个运行机制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和定位有清晰的认识,带领团队进行内容的设计和审核。在这里,需要教师克服自身面临的科研和工作压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参与平台工作,尤其是与学生进行较为频繁的课下交流,才能保证平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平台的运行还需要课程助教的密切配合。研究生助教可以协助教师进行微信平台的选题研讨、学生问题整理、内容推送,以及日常维护和后台操作等;同时,还可以吸收一批本科生构成小编团队,负责征集学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编推送内容、计划,以提高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大量学生的加入可以使平台的运行更加稳定,且有助于吸引更多学生用户。
如今,“95后”和“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学习中对社交媒体具有较深的依赖性。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特征,推进社交媒体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路径,需要教育者不断得进行尝试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