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来说,自己的个人成长一直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同步进行。
这40年来,不断奋斗是他的个人注脚。自1979年进入山东师范大学读书,到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博士;从山东东营到省城济南,再到首都北京;从农村孩子到高校教授,再到教育部专家——在个人学习、工作和研究的过程中,王炳林的视野变得愈加开阔,也深感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向世界。“为什么我们改革开放能够成功?”他说,“这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是分不开的。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首先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思想解放史。”
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王炳林便留校任教。1991年起先后在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工会兼职,曾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工会副主席、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等;2007年曾挂职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做好教学研究的同时,虽然兼任了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笔重要财富,能让我更好地开拓视野,了解社会。”王炳林说。他总是善于发挥自己的研究所长、关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又从工作的实际经验出发深化研究,让行政工作与研究业务相互促进,先后发表《执政能力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等诸多文章。“干一行研究一行,会更累一些,但也乐在其中。”
中共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王炳林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他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精彩一课”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身处高校多年,王炳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当前,他深感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对思政课来说是一个挑战。”他提出,要让思政课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有机结合,让思政课能够贴近现实、解疑释惑,“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思政课对他的就业、发展,乃至人生有所帮助”。而要让学生爱听,老师很关键。王炳林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强素质、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让思政课能真正讲得入脑、入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王炳林也感受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思想道德的引领,防止社会出现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让全社会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弘扬正当其时。“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底色。”(光明网记者贺梓秋)
【王炳林简介】
王炳林,1961年生,山东省垦利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课题组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博士论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党史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精彩一课”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所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