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新书发布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新书发布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2-15 12: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秦超)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家的面貌,重塑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在中央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前夕,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邹磊等撰写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一书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中宣部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改革开放研究丛书”的一种。

《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新书发布

  作为首部从全国层面系统考察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著作,该书不是“就上海谈上海”,而是以上海为个案,丰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以“迈向高质量发展”和“迈向高品质生活”为主线,该书着重考察了上海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浦东开发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社会治理、国际文化大都市、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的探索。

  该书的作者群体全部是上海80后、90后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干部,既有来自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等研究机构,也有来自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徐汇区委组织部等党政机关,还有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中央在沪单位,几乎覆盖了上海各条线的青年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该书也是“青年人眼中”和“青年版”的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成果。

  中宣部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研究”第一首席专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0年来上海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改革开放的上海实践(1978-2018)》一书“从全国看上海”“从上海看全国”,是对40年来我国和上海改革开放探索的深入总结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期间强调,“上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新时代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上海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五个中心”和打响“四大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迈向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来自上海市经信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青年干部分别回顾了40年来上海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同时指出,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新趋势,上海要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核心技术研发上下功夫,为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出上海应有和独特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邹磊认为,40年来上海扩大对外开放有三条重要经验:一是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在承担中央交付的一项项先行先试任务中拓展发展空间;二是打造联结中外市场的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全球配置运筹资源的能力;三是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随着我国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上海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应仅仅关注贸易数据、资金流量、投资项目的增长,而是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尤其是要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最重要的战略平台,用好自贸区新设片区这一制度创新的新空间,切实发挥好“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功能,助力国家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讲师王志航认为,28年来浦东通过党建引领、金融先行、基础铺路、制度创新、精兵简政等一系列努力,摆脱了传统开发区依赖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桎梏,走出了一条独立自强的发展道路。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伟大事业、伟大探索、伟大成就的缩影。放眼未来,浦东要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上有新突破、有作为,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点和潜力空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宽博士指出,上海的农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较小,农民在全市人口中的比重也不高,但农业农村的重要性却一点都不能被低估。40年来,上海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了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在乡镇企业发展与改革、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新形势下,上海要创造性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单纯“补短板”转向立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把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迈向高品质生活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4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逐渐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上海市徐汇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研究室沈萍指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既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也要努力打造品质民生。40年来,上海在推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新时代,上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任务更加艰巨,要精准满足多样化民生需要,提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

  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基础性工程,是关乎国家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赵欣认为,40年来上海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可以概括为:在治理结构上体现出凝聚社会的功能复归,在治理方式上呈现出激发活力和构建秩序并举的优化发展,在治理技术上趋向于流程再造的更新迭代,在治理空间上展现为存量挖掘和城市更新的需求为本。在此过程中,市民参与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不断拓展,治理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的要求,上海要深度融合“精细、多元、弹性、智慧”的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式,以更精细、精准、精致、精心的治理模式,将城市的基层社会建设成为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文化思想解放、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胡霁荣博士指出,上海是中国新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诞生地,也是新时代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桥头堡。40年来,上海的文化建设在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对外交往、传承历史文脉等方面成绩显著,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新时代,上海要切实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源动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

  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美丽中国”的理念正反映了人们对优质生活环境的期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方仁杰博士指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废”治理到苏州河整治和保护,再到崇明、青浦、闵行等生态区建设,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综合治理网络。未来,上海要着力建设更为完善的绿化生态网络空间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生态品质,使这个城市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上海”和生态之城。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基本前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根本保障。上海社科院政治和公共管理研究所束赟博士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历史记忆的所在。40年来,上海的党建工作始终对标中央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向社区、企业、两新组织、互联网空间等不断延伸,红色资源优势得到积极发挥,新技术新媒体得到广泛运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趋势日益明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示,上海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强化改革创新、强化精准施策,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尤其是要进一步形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上海基层党建特色。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