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法’字,古体为‘灋’。左边是‘水’,意思是要一碗水端平;右边有个‘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獬豸’,据说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的时候,要是谁说谎、谁不占理,它就去顶谁。”李忠笑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自1991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攻读硕士以来,从事法学研究已有二十七年,说起有关“法”的内容,便滔滔不绝。
李忠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中师毕业后便在当地一个乡镇中学当政治老师,“教了五年书,抱着再深造的想法,试着考了研究生,结果很幸运就考上了。”从此,李忠开启了他的宪法学研究之路。
在华东政法学院,专业基础薄弱的李忠开始了系统的法学学习,主攻宪法方向。老师的要求很严格,开设的专题研究,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主讲,这对李忠理解法学有很大的帮助。他的导师俞子清教授,对李忠的宪法研习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经推荐李忠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实习,参与了一些地方立法的调研起草工作,对宪法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华东政法学院的求学经历中,李忠触动颇深的是一次在图书馆看到《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书,作者王叔文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参与起草1982年宪法,更坚定了他继续做理论研究的选择。硕士毕业后,李忠便报考了王叔文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便一直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上世纪90年代的法学所集中了各个法律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能够考到这里来,有机会跟随这些老师学习,在我的人生里是很好的一段经历。”李忠说。
2001年开始,李忠曾先后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十余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从门外汉到研究员,李忠对法律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刚开始常常从法律文本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认识——法律是维护公平、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后来,不管是在法学所的学习,还是在英国、美国的留学经历,都让李忠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和思考也更加全面。“制度的成功是国家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宪法的作用和角色而言,它为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设置一个很好的框架,为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制度基础。”他这样概括他的研究对象,并把研究的兴趣集中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上,出版了专著《宪法监督论》和《党内法规建设研究》。
“与留学经历不同的是,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所走的路必然不同于西方。我们党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两种制度的显著区别。”如今,中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紧迫课题,也是他未来的研究方向。
法学所位于故宫东北角、景山东麓的沙滩北街15号院内,在繁华首都的中心,这里可谓是“闹中取静”。在法学所,不管是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气,还是低调、谦逊的为人之道,李忠都耳濡目染,深受影响。“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静心做研究的地方。”在此熏陶之下,李忠身上散发着从容淡定之气。(光明网记者贺梓秋采访整理)
【李忠简介】
1968年8月生于四川省崇庆县(现崇州市),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国际法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中国宪法学会常务理事。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党内法规。出版独著2部、译著1部、合著多部,在《法学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牵头起草或参与起草《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等多部法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