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
【“一带一路”光明谈⑩】
“一带一路”上的文物:从人文交流的历史深处走来
本期导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物是探寻历史记忆的一把钥匙,丝绸之路上的文物能还原出怎样的人文交流图景、文化遗产对于激活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情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怎样做好“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为大家深度解析。
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库和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记者贾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各国在长期的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过程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沿线国家民众相交相知相亲的历史见证,也反映出各国民众通过交流交往合作,共谋繁荣发展的深厚民意基础。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两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有着精深见解的资深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利用这个话题。他们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
主持人: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我们知道,文物是我们探寻历史记忆的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拼接和还原历史场景。丝绸之路上的哪些文物给二位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文物又为我们还原出怎样的文化互鉴、人文交流图景?
葛承雍: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历时一个世纪之久。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后,受到学术界极大关注。100多年来,丝绸之路上有关中西交通方面的文物不断出现,特别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在考古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量发现了由希腊罗马到中东伊朗一直到南亚和中亚这些地区,进入我们新疆地区的文物。比如,新疆米兰遗址发现的双翼羽人、希腊的小天使、罗马的丰收女神等,包括在地中海地区流传的一些铜灯,在我们这些地方都发现了。至于其他的,如东罗马的金币、波斯的银币以及玻璃器、酒器,特别我们现在知道的兽首玛瑙杯,就是从希腊进入中国的。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原先在西亚和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都进入到我们中国了。巴克特里亚时期的一些佛教的大量精美艺术品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我们以前所不了解的。特别是甘肃张家川等地新近出土的文物,让我们了解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来自草原文化、西亚沙漠文化、绿洲文化的一些文物和我们有接触,而且进行着传播。所以说,中外人文交流的途径远远不止两千年,有人甚至认为是三千年。
詹长法:刚才葛教授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从出土文物的实证方面谈到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想做一个补充。一个是去年中央政府在敦煌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有60多个国家参加。这次文博会展出的一批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有一件就是明代关于丝绸之路的一幅地图。现在这幅地图藏在保利博物馆。地图30多米长,上面描述了从中国西部到中亚、西亚的300多处地点,因此,这张地图非常重要。这幅地图是当时人们在探险过程中描绘出来的,对于考证中国古代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商贸交往很有价值。再比如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一号”。它的船体以及承载物都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它的船体是鱼鳞状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的,还有乘载物上的一些装饰,都能够说明它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实证。
主持人:的确,正如二位专家所说的,我们先民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文物实证。那么,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激活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情感,加深不同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促进各国民众之间相知相亲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葛承雍:现在各国都承认,东西方特别是在我国汉唐时期有大量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有人把这条路叫做皮毛之路、琉璃之路。也有人叫纸张之路。中国制造的纸张传播到波斯和西亚地区甚至传到欧洲。更有名的是丝绸之路。丝绸的传播对于罗马帝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我们不太了解,现在知道,罗马不光是贵妇要穿用丝绸制成的轻薄的衣服,剧院里的帘帐也是用丝绸做的,他们的旗帜用的也是丝绸,所以他们有大量的对中国丝绸的渴望。贸易也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中国大量的儒家文本,传播到西域地区。包括佛教的传播也是这样。所以,文明从来都是双方互通,互有需要的。
主持人:刚才葛先生向我们强调了,实际上丝绸之路除了物质层面的交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精神层面的融通和交流。
詹长法:是的。丝绸之路是物质性的,实际上也是文化线路。众所周知,文明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艺术的发展。古希腊、古罗马艺术起源是哪里?印度的、阿拉伯的或中国的艺术来自哪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线索。举例来说,海外一些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人,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作品采用的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进行分析,并与我国的敦煌、龟兹和洛阳龙门石窟以及朝鲜高句丽墓葬中提取的颜料进行比对,从中能够勾划出一条从西域到东方的传播脉络。这说明物质遗产或者物质文化的东西方交流,带来艺术上的发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非常重要。在二位专家看来,目前这项工作我们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
詹长法:“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当然,目前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我们后续的工作要更加关注西段,从而真正把丝绸之路的完整内涵呈现出来。另外,我们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还都是在解决某一个点上的问题,如何把这些点串起来,恐怕还要花大力气。
葛承雍: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考古刚起步,对对方的情况了解地比较肤浅。“一带一路”沿线考古在我国境内做得相对好一些,在中亚、南亚甚至西亚这些地区,原来中国人接触得比较少。比如说在中亚地区,俄罗斯的考古学家捷足先登,我们现在要补课。“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也仅仅是丝绸之路的东部部分,现在对于中部还不是太了解,西部更差远了。中亚五国中,只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和我们联合申报,还有其他的三个国家需要进一步的合作。我们的任务很重,不是五年十年的工作,有可能是半个世纪甚至是一个世纪的工作。
詹长法:西方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比我们做得要扎实。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境内部分,但是要真正把这条文化线路讲得更透彻,我们还要认认真真向人家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欧洲的几个发达的国家,像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这几个国家都有一个研究机构叫中远东研究所,有的叫中远东研究院,他们研究领域跨越非常大。我们国内现在没有类似机构,所以说我们在这块真是需要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