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按照国际通行的1.25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1981年的8.38亿减少到了2011年的8400万;按照我国官方的贫困标准,2015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只剩下5000多万人。
贫困人口的快速减少给我国长期以来以区域瞄准为主导的扶贫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就是过去一直能够发挥作用的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越来越难以对剩余贫困人口产生作用,甚至因为精英捕获、扶贫参与门槛过高等原因将真正贫困人口排除在扶贫政策扶持的范围之外,出现扶富不扶贫的瞄准偏离现象,从而降低了我国扶贫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果,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放缓,难以实现我国到2020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从2013年底开始讨论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完善贫困户的识别机制,2014年,国务院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办公室协同多个部门共同发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其核心是: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六个方面,从而解决困扰扶贫工作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
和过去相比,当前扶贫工作作了几个方面的制度调整和创新。第一,采取了多种措施和严格程序来识别贫困农户,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明确未来几年内针对该贫困户采取的扶贫措施,2014年全国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8000多万人,这些贫困人口是这几年扶贫工作扶持的对象。第二,为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提高贫困村的扶贫治理能力,到2015年末,共有48万干部被派驻到贫困村,99%的贫困村有第一书记。第三,扶贫方式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创新扶贫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并且提出了因人施策,提出了扶贫攻坚的十大行动和十大工程,来应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人口多样化的需求,总有一款适合你。第四,注重扶贫考核和退出机制,各地将扶贫成效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提高扶贫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并制定了严格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和程序,扶贫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脱贫攻坚任务时间表更加清晰。与之相配套的,中央和各级财政投向扶贫的财政资源也在显著增长,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针对贫困人口的集中投入来让所有人都能够分享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红利,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