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到了,孩子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据2016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据统计,中国有902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无人监护的为36万人,占总数的4%。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为31万人,占总数的3.4%。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父母的照料和关爱,极容易在价值观的树立上出现偏离,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就留守儿童问题,本期新燕山夜话邀请到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程福财,来探讨留守儿童相关政策以及如何打造专业的儿童保护体系。
留守儿童相关政策仍需继续落实
根据民政部、公安部和教育部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摸底排查,在我国近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之中,无人监护的有36万人,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另外,还有近32万名由祖辈或亲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较差。这99万的留守儿童实际上得不到成人的适当监护。对这些儿童来说,无论他们是否情愿,无论他们是否有必要的生活能力,目前他们都不得不以自己的稚嫩之身,去独立营生。这种状况,不仅法律不能容忍,传统的道德文化亦难接受。
2016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框架、机制与方法。由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开始系统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关于留守儿童状况的排底摸查也顺利完成。这是令人欣喜的进步。不过,从实际的情况看,《意见》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很多需要得到帮助的留守儿童,依然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甚至长期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之所以如此,既与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观重视不够、努力不足有关,也与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有关。
积极打造专业的儿童保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不仅需要热心肠,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建立健全监测预防机制、强制报告机制、紧急介入机制、需求评估机制和监护干预机制,是有效保护留守儿童的重要措施。这五种机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也是现代儿童保护制度的共同特征。只要缺乏其一,就可能出现留守儿童得不到必要保护的问题。但是,这五种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实施,却非易事。它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与服务的内容体系,需要规范相关工作与服务的程序,需要有一大批的专业儿童保护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城乡基层社会建立专业的儿童保护工作机构。而目前,我国在留守儿童保护上还任重道远。
去年以来,我国在排底摸查、监测预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不但调查掌握了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也形成了动态监测留守儿童问题的机制。这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需注意的是,后续的工作更加繁重、艰难、紧迫。该如何确保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都能善尽监护职责?该如何从经济、心理、科学育儿、照顾等层面协助有困难的家长做好亲职工作?该以什么方式和渠道妥善安置那数十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又该如何确保没有户口的留守儿童不再成为“黑孩子”?如何确保辍学的留守儿童返回校园?这些问题,还有待长期努力解决。
留守儿童保护需要科学指导,需要建立健全专业的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投入更多、更稳定的财政资源、组织资源与人力资源,以确保党中央对儿童工作的重视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都能得到充分保护。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光明网记者周明艳 采访整理)
往期回顾
栏目简介
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各种不正之风, 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发人深省。光明网现推出《新燕山夜话》专栏,承继《燕山夜话》的品格和精神,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热门话题,邀请各领域、各行业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以有声评论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如果您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经验,并 愿意与网友分享,欢迎将您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及时回复您的来信。
栏目策划:光明网理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