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关于国歌法的法律案拟于今年6月初审。

  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虽然它意义重大,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权威感并不明显,损害国歌尊严的现象屡有发生:有人在网络直播中随意篡改国歌歌词,有人在正式场合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衣衫不整,甚至还有人在婚丧嫁娶、舞会联谊等场合或者娱乐、商业活动中滥用国歌。并且,因为我国的国歌版本不统一,在一些国际重要场合和领导出访的欢迎仪式上,会出现演奏国歌时快时慢,甚至版本错误等让人痛心的事。就国歌立法一事,本期新燕山夜话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行政法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静,来探讨如何提升国歌地位,以及国歌立法的法制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单行法提升国歌的重要地位、法制化水平及其法律位阶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首先确立的是国旗,然后是国歌,国徽。对于一个崭新的国家来说,国旗、国歌、国徽,对凝聚所有人民的力量以及政权的确认来说,非常重要。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具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而除此之外,却没有单行立法对国歌进行任何详细的规定。

  此次将要进行的国歌立法,把国歌的具体内容、形式、细节,通过单行的大法确认下来,对提升国歌的重要地位,提升其法制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从立法资源上来讲的。

  如果从法律角度来看,全国人大通过制定基本法来把国歌确定下来,对提升国歌的法律位阶也有好处。

 

  国歌立法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宣誓

 

  在网上,有意见认为若将国歌单独立法,一事一法的行为会导致法律繁多,体系杂乱,反而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

  这样的想法,没有将国歌置入整个国家形象体系中考虑,对国歌的地位以及国歌规范使用的重要性理解不足。如果想对这些重要问题有所规范,单独立法的好处十分明显,可以使国歌拥有全国人大基本法律的框架,在和宪法的对接上,对整个社会关系进行了调整。所以说,国歌立法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宣誓,宣誓国歌及其规范使用的重要性。

 

  我国国歌很有特色,单独立法可走中间道路

 

  我国国歌的内容非常有特点。自1840年以来,新中国是在无数先烈奋斗和牺牲的背景之下,历经百年来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由田汉和聂耳作词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描述了这其中的不易。我国国歌的内容特点,就是我们的国歌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到建立现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奋斗历程,同时它也反映了先烈奋斗的中国历史。

  另外,因为我国曾在1978年的历史特殊时期,对国歌进行过修改(彼时国歌的作者被注明为“聂耳曲,集体填词”),所以现阶段,对国歌的内容和规范使用通过立法确定,就更彰显它的必要性,这既维护了国歌的稳定性,又维护了国歌的特色。

  其他国家针对国歌立法的较少,但拥有国歌法的国家,对国歌的规定非常严格,例如国歌使用范围等等。我认为,我国国歌立法走中间道路即可,把国歌的内容、歌词、使用规范定下来,就能满足现在社会上对国歌在任何场合规范使用的需要。

  除了我国国歌内容上的特点,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等。从旋律上来讲,我国的国歌也非常慷慨激昂,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上,例如清王朝和民国的时候,国歌更多是作为一种仪式上的需要,而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到的作用是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旋律一起来,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就能马上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国歌立法后,以国歌凝聚人心的社会意义会更加明显

 

  国歌法出台以后,对年轻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这些年,我们经常谈宪法教育、法制教育,国歌立法之后,就是加强了对孩子们的法制教育,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对全社会来说也是一样。因为现在还有损害国歌尊严的现象发生,而通过对国歌法的确立,或者是通过后续对其的法制宣传,那么从社会意义上来讲,以国歌凝聚人心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光明网记者刘朝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陈城

往期回顾

栏目简介

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各种不正之风, 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发人深省。光明网现推出《新燕山夜话》专栏,承继《燕山夜话》的品格和精神,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热门话题,邀请各领域、各行业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以有声评论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如果您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经验,并 愿意与网友分享,欢迎将您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及时回复您的来信。

栏目策划:光明网理论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