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网络安全法》的社会内涵与政策底蕴
《网络安全法》开宗明义,宣示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为此,《网络安全法》着力围绕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以及法律责任,分别以专门的章节做出了系统的规范设计。
如今,中国《网络安全法》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更为深刻的政策底蕴。基于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不仅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层面,而且从民众福祉、国家主权的高度考虑了网络安全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仅注重国内制度架构的完善,而且注重国际规范体系的建构。
NO.2《网络安全法》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制度保障
应当说,加速推进网络安全法治建设是彰显法治建设的重要工作,更是建设网络强国、树立大国形象的重中之重。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制度安排是特别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严厉打击新型网络违法犯罪;确立网络实名制,提高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意识与约束程度;惩治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加强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引入网络通信管制机制,改进网络空间内的安全应急处置水平等等。
总体而言,相比美国《2015年网络安全法案》以及欧盟2016年《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指令》等国际网络安全立法而言,我国《网络安全法》有着更为深刻的价值追求和更为宽广的着眼视域,不仅关注技术应用层面的网络安全,而且注重组织管理层面的网络安全以及在线内容的网络安全。这对捍卫中国网络主权、建设网络强国都将产生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本期关键词——保障
《网络安全法》通过明确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确立网络实名制、建立网络通信管制机制等手段为我国网络发展提供保障,开辟了一条网络治理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
“网信党建”微信、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