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1月21日电(光明网记者李澍、张鑫、秦超)21日,“世界变局中的中国外交:角色与担当” 暨习近平主席2017年首访成果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光明网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聚焦“公共外交与大国形象构建”“全球卫生治理和体育外交的兴起”“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军做主题发言 (光明网记者李运恒摄)
观点摘编如下:
目前是西方国家最脆弱的时刻,欧盟的情况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难民冲击、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使得欧洲情绪达到了总爆发,现在是彷徨不定的时候。这次习近平主席出访,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这意味着中国的“变”在加速,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将在全球化的多个方面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
但我们仍然存在短板,比如,人文交流。在今天中国崛起的时代,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兴起,时代对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大学最重要的是生产话语,是生产政治话语和人文交流话语、民间外交话语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大学里是生产思想的,我们的思想会传播,我们说中国故事的时都要有一个剧本,大学就是写剧本的地方。谁来提供灵魂、提供剧本、提供种种注脚?当然是大学的学者、大学的教授、大学的研究者,他们通过话语质量的提升,通过学术话语甚至政策话语的研究来影响公共思想。这个观念有个过程,但显然必须有高质量的学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前讲的很多政策话语,严格来说质量是不高的,因为没有支撑,西方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只好让别人去猜。这样的政策话语是不适合的。今天大学是生产话语和生产思想的地方,思想和话语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触动。所以学者和网络恰恰很重要。今天的时代里,我们要做民间外交,重要的是做学者专家的网络。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学者,能够出思想的这些人,在人文交流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提的概念系统,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很多事情就不用我们去费力提倡了。怎么做到这点?学术思想的生产、指引是最基础的,离开这点,智库再多都是有库无智。所以,对于大学和智库而言,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就需要撸起袖子加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