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九】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
发展要协调,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国家都适用。当下中国为什么突出协调发展理念,这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一是中国的大而复杂。对于城市国家,没有城乡差别问题。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没有民族差别问题。对于疆域小的国家,地域差别问题也不明显。中国则不同,广大的幅员,众多的民族,复杂的环境,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以及这些差别的叠加效应,使得情况千差万别、极其复杂。能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关系到长治久安的大局。二是中国的发展转型。在协调问题上,动和静不一样,快和慢不一样。很显然,国家处于静和慢的时候,协调比较从容。而当处于动和快的时候,协调问题比较紧迫。当今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速发展、剧烈变化。中国的发展转型中,不断打破既有的平衡,有待建立新的平衡,协调问题就极为紧迫了。
协调发展理念当然要全面贯彻到各个方面、各种层次,体现到十三五各项工作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最具有战略性的协调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四个方面。这正是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的集中反映。的确,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不同,发展的侧重面和着力点也有不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初步发展起来之后,要更加注重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从这个角度,协调发展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协调发展要注意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差别的不同层面。一是静态上的均衡。讲协调,就是要在发展水平上追求均衡。要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别,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基本“木桶效应”,弥补短板往往见效最快。“十三五”注重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十三五”下决心从总体上解决这个问题,将大大改善发展的均衡状况。二是动态上的协同。讲协调,就是要在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合。要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各地区发展要紧密协同,实现双赢多赢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并大力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正是协调发展的生动体现。
协调发展要有辩证思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这是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共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水平上,五个指头不可能一样长,追求绝对均衡是做不到的。发展总是有快有慢,水平总是有高有低,协调是注意将快慢高低的差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注意“适度”。在工作安排上,抓工作既要全面,也要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弹钢琴平均用力不行,指法的轻重缓急才有音调的抑扬顿挫。中国还是处于大发展、大改革、大变动的时期,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掌握动态平衡的规律,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二】五中全会公报:世界有期待,中国有担当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四】五中全会是将现代文明整体发展内容转化为行动的动员会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五】网络红利助力中国网络强国“弯道超车”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七】全面放开“二孩”将释放多重红利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网络强国战略:增强网络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一】互联网助力深化改革,建设网络强国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三】“十三五”规划吹响打造中国新动力的号角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四】香港要提升地位和功能,需做到三点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六】绿色发展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文明发展道路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十八】共建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上一篇:厘定中新关系的战略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