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要有仁心,对学生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和宽容
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小跃教授开篇点题,以“士者,为天地立心”为主题的演讲引发现场教者共鸣。
徐小跃教授认为,“医者父母心·教者天地心”盛典的主题意义巨大,符合了人性,贯通了天人,呈现了“明明德”“止于至善”“存心养性”中华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呈现了“与天地合其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传统文化最独特的思维方式。
古人坚信天地一定有心。群经之首的《周易》有两句名言: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行在于生,生者即为仁,仁者爱人也;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刚健是天的本质,而厚德是大地的精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汉儒董仲舒说“仁,天心也”。用现代语言概括,古人认为天地的精神表现在仁爱、真诚、刚健、厚德、宽容等。
“为了去呈现这个天地心,古人给一部分人交代一个任务,这部分人就叫做‘士’,即今天的知识分子,从事教育之人。这个理念就集中体现在北宋伟大的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说‘仁者人心也’,具有仁爱之心是人的本质表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有两种人当推呈现这样一个本质属性,一就是医,二就是士,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医者父母心’是对‘医者仁心’的一个转换,而‘教者天地心’是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仁,天地心’的转换。”徐小跃教授说。
教者要有仁心。教者的爱心怎么去落实?他认为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宽容,构成了爱的十义大全,“我们对学生要出于极大的关注和尊重,对受教者不成熟的想法给予宽容。爱只有融合在这样一个十义之下,才能呈现人之为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