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怀才未必遇世 宏图方能留人——四大名著人才观

2015-01-23 08:4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
2015-01-23 08:42:37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怀才未必遇世 宏图方能留人

——四大名著人才观

  家国一体,由四大家族透射出王朝政治,由个人命运遭际揭示出国家人才治理的症结,以期引起执政者思考而有所改变。这正是《红楼梦》作者的旨归所在。

  作者: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梅敬忠

  为政之要 重在得人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问世后,便取代位列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与此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于世,被誉为“四大名著”,流播天下,影响深远。

  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小说领域就有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载体。我们从中可以观照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社会风尚、价值观、审美理想、思维方式。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活案例,经过一番批判继承和改造转型,我们完全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这或许对当今治国理政不无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古典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层次感悟。

  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儒家治国理念的重大实践。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如同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重要。一般来说,在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为治国安邦核心理念之后,不管是外儒内法,还是儒法兼通,或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所谓“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如何选拔与合理配置治理之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大功用,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始终是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的政治课题。

  从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到盛行于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直至明清相延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并辅之以征辟制、恩荫制、捐纳制等,古代王朝人才选拔的制度设计,一直是力求朝着有效治理的方向行进。求才若渴,选贤任能(孟子提倡“尊贤使能”,屈原称颂“举贤授能”),以达致天下大治,始终是历代开明有为政治家的共同愿景。

  文学是“人学”,塑造各类独特而典型的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纷繁复杂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也是最大亮点所在。四大名著对传统政治文化中关于人才治理经验教训方面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形象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出人才成长、配置并发挥巨大功用的过程,同时也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才遭厄或堕落毁灭的种种主客观原因。

[责任编辑:蒋正翔]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