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怡情志于山水之间,是古今中国文人的一种生活理想。作为伦理学人,首先要当一名仁者,如山一样平静稳定、守成持重、宽容仁厚,像群山一样张开双臂,容得下万物沧桑。”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李建华如是说。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公共管理学等的学习、研究、教学近四十年,他在喧嚣中辟一方幽静,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致力于以学术忠诚换来宝贵真知,温润道德社会。
1959年8月,李建华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怀着求知以明辨是非、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景,他于1979年考入湘潭大学哲学系。此后,又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深造,于200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枯燥,是不少人对伦理学的刻板印象。但李建华觉得,这是一门很特别的学科,既要按哲学范式来研究,做出浓郁的哲学味,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调节伦理关系。“自身并无完备、丰富的概念系统和知识体系,这让伦理学充满开放性。研究伦理学,知识面要广,甚至要懂一点自然科学。同时,伦理学贴近生活、切入人性、倡导善良、固守正义,这正是相关研究的魅力所在。”李建华介绍。
自1983年走上工作岗位,李建华先后执教于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用心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在学界留下精品力作。平时,他常教育学生,要知行合一、乐观进取,在学习中担当,在担当中学习,成为追求真善美、对社会有用的好人。作为一名学者,他对知识满怀敬畏,坚持学思并重、严谨治学。他将书房命名为“三思书屋”,经常在这里阅读、笔耕,乐在其中。所谓“三思”,就是尚思、勤思和出思,意为既要崇尚思想、勤于思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还要努力把思想形成文字,写出几部有价值、有独创性的著作。
迄今为止,李建华共培养了60多名博士、100多名硕士,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各类报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道德情感论》《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伦理与事理》等专著20余部。“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是无法估量的。人活一世,怎样建功立业?对于时间,切勿轻易浪费,而要做到合理安排,提高利用效率。”李建华坦言,成功无捷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启发,李建华有个观点:哲学家是最好的治理者。那么,自己多年来研究哲学,是否可以尝试管理一所大学呢?“大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播、技术的发明,而应成为社会的灯塔,不断创造新思想、新文化,引领社会更好地发展。”李建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换个岗位,从全新角度来认识大学,近距离接触大学的本质。2010年11月,他通过公选成为湖南城市学院院长,以一位伦理学人的独特情感和智慧,开始了“温情管理”。“人和人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团结一心求发展。”李建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3年8月,他的《大学的管理与伦理》一书正式出版。全书结合生动的治校实践,探讨了如何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闪烁着人伦之光,备受关注与好评。
“伦理学,是研究人伦关系的学问;人伦,是潜在人性的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就是人学,是最经典的人文学。只要有人存在,人还有价值追求,还有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有伦理学。”李建华谈到,伦理学的初心是让人过上美好生活。这一初心,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天然契合的。就此而言,今天的伦理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伦理学如果脱离了时代、远隔了现实、冷落了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务之急,是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伦理学,来凸显中国伦理文化、反映中国时代风貌、对接中国重大问题,具备在国际领域平等对话的能力,与其他伦理思想一道牵引人类的道德生活。”李建华指出。除此,在他看来,伦理学还需拓展新的功能,其中之一便是“连接”。“这个时代的伦理危机,不是西方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规范性危机,也不是德性重要还是规范重要的问题,而是‘连接’的危机。具体来说,伦理规范与规范、伦理主体与主体,甚至德性之间出现了断裂,需要有一场伦理连接的整体化行动。”李建华分析,自由、平等、公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秩序。它避免了仇视、冷漠与争斗,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承认,也应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伦理学就是时代道德的精华。今天,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人民的急切呼唤。”李建华表示,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他认为,未来的公民道德建设,在理念思路上,要尽快完成道德从被动适应社会需求到主动引导社会发展的转变;在具体举措上,要建立社会道德协同共治机制、编织全面立体的道德引导与规制网络,还要为社会道德交往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李建华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好人好事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奖励力度,奖得让人羡慕、令人动心,而不只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光明网记者李姝昱)
【李建华简介】
李建华,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等职,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著作 20多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