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 刘东超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的政协委员时提到“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命题。这一说法引起各界人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明德”一词来自儒家四书之一《大学》的首句,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的字面含义指光明的道德,在《大学》中实际指儒家主张的伦理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借明德一词,强调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要灌注进崇高的道德,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习俗。
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明确这里的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人类道德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其本质功能在于服务于上下尊卑的等级社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可以准确地辨析儒家伦理的精华和糟粕,分清时代限制造就的落后成分和文明积淀形成的积极部分。今天,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明德一词,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强调要用这一伦理体系引领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风气。
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贯彻人民本位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民本位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一个政党、团体、个体最大的“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是。反之,如果一个团体或成员标榜自己的“神圣”与“崇高”,却不服务于广大人民,不能满足人民的各种利益需求,那就很可能是伪善和自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这是关于人民本位思想的清晰表达。在文艺创作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贯穿人民本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理念,他曾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本位原则通过文艺作品及其他精神产品中得到描述和表达,可以在广大群众中得到宣传和弘扬,就会有力地改变社会风尚,形成强大的人本风气和民主风气。
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有整个人类文明凝聚的积极思想成分,更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积淀形成的思想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整合和融汇、转化和升华的新概括。在文艺作品和社会科学研究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广大读者中更为深入地宣传这一体系,用公开宣传或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民众的心理,引导他们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优秀精彩的高质量作品,可以较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层层递进地影响到较大的阅读面和传播面。
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贯穿人类情怀和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深沉的人类情怀,建设幸福美好、公正富足、充满自由的未来社会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对于有志向、有抱负的创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来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和成果中贯穿这种情怀和理想。这样既可以提升作品和成果的层次和境界,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既可以有力地引导国内的读者,也具备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潜质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