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 卢勇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联合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的热潮。2012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
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独特的禀赋和价值等与我国当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契合。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不仅可以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而且能发展休闲旅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以传统文化营造文明乡风,从而真正践行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无论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均是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有较高的入选门槛,其中生态性是农业文化遗产地评选需要考量的重要特性。可以说,入选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应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当地气候和水土资源创造出的经典复合农业系统。这些系统既是各种动植物栖息、聚集与繁衍生存之地,同时也是适宜人类居住与生产的良好场所。如江苏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内目前已知的就有153种植物和122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同时当地的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区域内的稻鸭共作、鱼鸭混养等传统养种植模式依然留存。此外,当地乡风淳朴,民众有良好的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因此,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促进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传统文化、涉农产业的和谐发展,对于实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二,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案例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在带动当地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方面效果十分显著。遗产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保证了当地产出的农产品是生态、绿色、无污染的有机食品。如江苏兴化垛田的岛状耕地,四面环水,形成了有效隔离,极易浇灌又难有水渍,达到了有机食品生产的环境要求。此外,由于通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的认证,兴化垛田区的特产芋头、香葱、韭菜等溢价率十分可观,增加了农民收入。再如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申报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当地“龙脊茶”价格上涨,农民增收。
第三,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营造和谐自信的文明乡风。我国自古以农立国,讲求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此可以说乡风文明的营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树人工程。有意识地挖掘和弘扬悠久淳厚的传统农业文化,对植根于乡风文明的塑造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产物,它提倡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顺天时、应地利,适当运用人力引导天、地、人有机配合和协同,使农业有好收成。这种农业生产经验升华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节用物力”“中正平和”等哲学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同时,许多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农民的衣食来源,还是当地先民战天斗地精神的具体见证,是对先民们不畏劳苦、变害为利精神的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对乡风文明的塑造和民众文化自信的培育无疑是极为有效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中华农业文明悠久历史与现实价值的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充分重视与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可以顺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掀起的农业文化遗产热,而且可以以此为抓手,带动遗产地的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致富,继而以点带面,提高向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务实、高效、稳步前进。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