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2016年“两会”前瞻】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他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享发展和社会保障的有关讲话精神,特别需要有能够完整、客观、理性地反映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进程的综合评估报告。就此,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组织30多位知名社会保障专家学者编写《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2016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016年“两会”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人民出版社,以系列文章的方式推出《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的核心观点,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进行全景式跟踪评价和政策建言,由光明网理论独家刊发,以飨读者。
系列之五:
快速发展中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
作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会长 南京大学教授 林闽钢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初步成型。
(一)2015年社会救助在全面发展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649号),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一个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它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化进程加快,全面进入定型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规模趋于不断减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到平稳发展阶段,城乡低保标准和水平逐步提高。(2)特困人员供养在完善。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运行平稳,供养水平和条件明显提高。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规模逐年减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逐步完善,供养服务扎实推进。(3)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在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体系,财政补助医疗救助资金大幅度增加,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获得积极展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获得全面推广,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得到加强。同期,临时救助制度也获得了同步推进,配套措施不断健全,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对流动人口起到了一定的帮扶作用,临时救助资金投入增长较快。
刚刚过去的2015年,社会救助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一是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这是强化社会救助托底作用的重要举措,它体现了主动、及时、便民、快捷的理念。二是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这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这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中厘清责任、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