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光明网讯 7月10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六场活动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举行。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作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移民精神》的演讲,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徐光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精神、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三方面进行阐释。通过抗日战争和焦裕禄两个刻骨铭心的案例,他指出,价值观是“脑神经”和“试金石”,它能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优劣与对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徐光春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和推动下,河南移民精神正深刻地影响着河南、改变着河南。
移民精神是什么?在徐光春看来,“造福华夏,至善德政”、“舍小家重大局,修千古善事,留万世美誉”、“移民行止,化人有情”……这一句句镌刻在淅川县移民碑廊上的266字碑文,正是对移民精神的充分体现。
南水北调工程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工程。作为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河南淅川县,是移民最多、牺牲最大的县。在半个多世纪中,先后有近40万移民为了一江清水北流,抛家舍业,义无反顾地搬迁往他乡。移民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共产党人最大的财富是党性,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党性。” 徐光春表示,淅川县委县政府深沉淡定,勇于担当,用自己的心血、忠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移民迁安史上的“淅川模式”、“淅川经验”,铸就了伟大的“淅川移民精神”
女乡长被围、战斗英雄下跪、书记倒在移民路上没有回来……徐光春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直抵观众内心,“在河南移民迁安工作中,有大批干部迎难而战、无私奉献,他们是南水北调的先锋。”
82岁的老太太带领儿孙们在祖坟前向老一辈告别老泪纵横、86岁的凌书杰老人难舍故土天天抹泪、沿江村75岁的何兆胜老人一生三次大搬迁叹息最终未能落叶归根……“移民区的还有许多百姓,像他们这样弃家舍业,深明大义。河南广大移民用自己纯朴的思想、浓烈的血汗凝结而成的移民精神。”讲到移民区百姓的故事,徐光春感慨万千。
徐光春最后强调,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伟大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造就一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新风,也造就了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中原儿女。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刻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要三位一体,共同发力;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要联系实际,找好载体。”
本次讲坛由光明网、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承办。光明网对本次讲座进行现场视频直播,光明日报官方微信账号开设“百场讲坛微信墙”供网友留言、互动和提问。来自淅川县的400余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411万网友收看了节目,32.9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