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谭培文: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话语体系建设

2015-02-02 15:4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5-02-02 15:49:56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培文

  所谓话语体系,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话语表达系统。缺乏价值观念的话语表达,就是一种无意义的、碎片化的声音。这就告诉我们,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话语的价值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有可能使中国的话语体系在国内外产生自己的影响力。那么,究竟如何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揭示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而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在核心价值观“24”个字之中,虽然有的用词与西方相同,但它们的内涵却完全有别。比如社会层面的自由价值观,西方一些人把自由看作是不受限制的个人言论和行为自由,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与限制相统一的范畴。真正的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不是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障碍。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有了无限制的言论、行为自由,这就必然侵犯其他人的自由,成为其他人自由发展的障碍。马克思说:法律是自由的圣经。这就是说,法律是自由的保障,也是自由的界限。人人遵纪守法,社会安定有序,人人就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人人向往的价值,但是,在我看来,按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自由作为社会的价值观,它蕴含了四个统一,即目的自由与工具自由、自发自由与自觉自由、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对立统一。它们相互限制,又相辅相成。(参见谭培文:《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二是要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活水源泉,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轴心的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的话语体系,当然要有中国的特色。但是,一种话语是否具有生命力,并不取决于这种话语的形式“酷”或“不酷”,而在于这一话语是否具有实践基础。只有植根于生活实践的话语,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话语。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基础,也是建构以核心价值观为轴心的话语体系的活水源泉。比如,国家层面的“富强”价值观,按一般的理解,就是民富国强。但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赋予了富强的价值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我国的富强实践,不同于有些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富强方式。我国只能走内原式富强的道路,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同时还要解决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和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富强观的含义是,民生富裕、国力强盛,劳动致富、创新图强、共同富裕、协和友邦、合作共赢,而不是靠资本剥削致富,为富不仁,恃强凌弱等。

  三是要探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赋予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基因,最为重要的是语言与价值元素。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元素赋予中国话语体系的深刻文化底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基因、血脉、语言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和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基因。比如,爱国,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淀在每一个公民血脉之中的、最为深厚的一种民族情感。只要提到爱国一词,我们祖先那些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就会作为一种民族记忆自然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如(明清朝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改革开放实践价值的话语体系表达。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自信。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航标,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以人为本实现路径的利益机制协同创新研究”(编号:13BKS027)与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工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蒋正翔]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